上海自贸区的推进,在2013年进入快车道。
直到2011年,上海开始明确提出打造自由贸易园区,而不再使用隐晦的“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表达方式。
彼时,上海希望打造的自由贸易园区,范围就是上海综合保税区,也就是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的28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2011年世界自由贸易区大会”,则正式高调地向外界宣布了上海综合保税区要率先转型成为自由贸易园区的“野心”。
2010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一直在融资租赁、离岸贸易、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期货保税交割等方面进行探索。寄望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推进,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园区的前景。
2013年1月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将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而上海也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了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申请,并积极协助商务部提交相关试点方案。
超出预期的惊喜
上海市商务委政策研究室一位专家在近期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目前获批的自贸区,和上海一开始研究的自贸区,其实是两个概念,中央对自贸区的定位和期望,已经超出了上海的预期。
当今年3月底时任上海市市长杨雄面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再追问上海是不是要改革,杨雄回答称上海没要政策,上海要改革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价值和意义就已经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与2002年中国提出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不同,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需要按照WTO的规则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而现在,WTO框架内的多边贸易规则谈判已经边缘化了,以TPP和TTIP为首的双边和区域性协定谈判占据主导地位,就当量而言,TPP与TTIP一旦形成,将涵盖世界经济总量的70%,中国何去何从,显而易见。
而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成为核心内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我国当前在对外开放领域的相对滞后,对下一步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大环境的变化,给了自贸区迅速推进的充分必要理由。
而自贸区的名称,最终定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9月12日下午出席华侨银行大厦启用庆典时称,这就说明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新一届政府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将在这个试验区中得到体现。
为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和上海市成立了联合推进工作小组,组织编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上海层面,则召集了16个相关部门研究部署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定工作,并成立市级层面的工作推进小组以及1个总体组和13个专题组,负责制定试验区总体方案。
此外,商务部等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相继赴上海实地调研,与上海有关负责人、企业、专家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商务部和上海市编制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之后又召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会。
在深入研究并形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相关部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
上海已经成立了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落实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任务。目前已研究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了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措施,对管理机构职责、投资管理、贸易发展、金融创新、综合监管和服务等重点内容以条文的形式作出了规定。
29日下午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情况说明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称,下一步,上海将积极承担起建设责任,把自贸试验区作为上海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按照“成熟的可先做,再逐步完善”的要求,探索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新路子,力争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更好地服务全国。